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举办,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医药类普通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院自2002年试办,2004年获得教育部确认办学资格,是经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批准成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并于2010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学院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青秀区五合大道13号,2005年正式面向全国招生。学院校园占地面积766.53亩,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9740人,设置有医学系、药学系、公共管理系、护理系共4个系部。学科领域涵盖医学、工学、管理学3个学科门类,拥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药学、市场营销专业、康复治疗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及医学检验技术等16个专业(方向)。其中,药学专业获立项为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被评为广西民办高校重点专业;护理、养生等健康服务类专业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期试点专业群。
学院秉承"明德自强 和而不同"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边学习边思考反复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等合作单位为学院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期临床教学支持。同时,学院重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拥有校外实习基地45个。
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及各合作方的优质资源,学院立足广西,面向国内,辐射东盟,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中医药产业升级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截止目前,学院已向社会输出6届共3468名毕业生,根据学院对2014届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显示,97.3%的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工作表现给予一致好评。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加大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等措施,为我国医药卫生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文件,逐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重点推进中药民族药制造业、中药材种植业、医药物流业等五个领域,并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千亿元产业发展,为广西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学院正抓住良好机遇,坚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为根本,加大硬件投入,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内涵建设,求真务实,积极探索,为把学院建设成以中医学专业为龙头,药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等为特色,医学、工学、管理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区域领先、全国知名、人民满意的应用技术型医学类本科高校而努力奋斗。

以“明德自强,和而不同”为校训是为了激励全院师生要自强不息,德才兼备,以德为宗,勤于修身,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探索事务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彰显办学特色,走在时代的前列。
邮编:530222
联系电话:0771-4736466、4736166
公交车站点:广西中医药大学仙葫校区
途经公交车:97路, 98路, 703路, 704路



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613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304人,具有博士学位87人,硕士学位272人,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合理,教师教学水平较高,广西名中医刘力红、史伟、刘燕平等广西教学名师承担学院教学任务。此外,学院各教研室设学科带头人,以老带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2011年5月,我院通过了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检查,并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2011年11月在广西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工程(第四期)建设情况验收检查中荣获优秀。
专业课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培养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主渠道。要求各个专业学生要系统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了解所属学科的最新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自主获取知识、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重点掌握临床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毕业班的学生通过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康复医学、性医学、元素医学、医学社会学、青年心理学、中医道德学等与医学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了深化;药学类专业学生学习了生物药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现代中药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无论在横向或纵向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通过非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了健身拳术、形体舞蹈、中国传统文化、新闻写作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实用技能。





我院坚持开展大学生科协、红十字会、心理健康协会、书画协会、音乐舞蹈、传统保健与武术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补充和深化了各学科知识,锻炼强化了各种技能,提高了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和能力。
